動態 · 中心
DYNAMIC CENTER
作者:智信禾
時間:2024-07-04
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,算法以其前沿的技術性成為技術創新的動力。然而,在專利申請的征途中,算法特征常因觸及客體問題而步履維艱。如何在專利撰寫階段巧妙布局,確保算法創新既不失其技術特性,又符合專利法的規定?本文將展示部分避免算法特征導致客體問題的策略。
專利法的核心在于保護技術方案,而算法,作為一種數學邏輯和計算規則的集合,往往因其抽象性和普遍性,面臨是否構成“技術方案”的嚴峻考驗。特別是當算法被視作純理論的抽象概念,或是未能與特定技術領域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緊密結合時,極易觸碰“非技術性”這一客體雷區,進而被排除在專利保護的大門外。
基于專利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,要使涉及算法的權利要求獲得認可,關鍵在于證明其為解決技術問題而生,體現技術效果。以下是筆者的幾個建議:
01 明確技術問題與背景
清晰界定所解決的技術問題,以及該問題在特定技術領域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。技術問題的明確為算法的“技術性”提供了基本舞臺,使得算法的應用不再是無根之木。
02 賦予數據的“技術性”
強調算法處理的數據具有技術領域內的確切技術含義。例如,數據可能是特定物理參數、醫學影像、通信信號等,這些數據的處理直接關聯到技術問題的解決,而非簡單的信息整理或邏輯運算。構建權利要求時,務必確保算法的每一個步驟都與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緊密相關聯。這意味著在描述算法流程時,不僅要展現算法的邏輯性,更要突出其在特定技術背景下的實用性。舉例來說,若算法用于圖像識別,那么就需強調算法如何針對特定類型的圖像噪聲進行優化處理,從而提高了識別精度,這樣的描述便直接體現了算法與技術問題的直接聯系。
03 算法與自然規律的結合
展示算法的執行過程是如何直接利用自然規律解決問題。這意味著算法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,而是與物理世界的規律、設備操作或數據處理的物理效應緊密相連,從而體現其技術實質。算法的執行過程,如果能直接體現對自然規律的利用,將大大增強其作為技術方案的說服力。這意味著在描述算法功能時,要著重說明算法如何基于物理原理、工程實踐或其他自然科學規律,對輸入數據進行變換或分析,最終實現預期的技術效果。比如,利用信號處理算法減少通信中的干擾,便是對電磁波傳播特性的科學應用,這樣的描述能有效證明算法并非純粹的數學游戲。
04 技術效果的技術性
撰寫時,務必詳盡闡述算法實施后帶來的具體、可測量的技術改進,如提高了系統效率、增強了產品的穩定性、降低了能耗等。技術效果不僅限于定量的性能提升,還包括定性的改善,如改善用戶體驗、擴大應用場景等。通過實證數據或對比實驗結果來支持這些效果的論述,將使得算法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更為直觀。
05 結合硬件或系統環境
將算法融入具體的硬件架構或系統環境中描述,強調算法與硬件的相互作用,展示算法在技術解決方案中的不可替代角色。這有助于凸顯算法的實施不是孤立的,而是與技術應用緊密相關。
06 功能性描述的精煉
在描述算法步驟時,避免過于抽象的功能性描述,盡量采用結構或步驟的具體限定,使審查員能夠清晰理解算法如何通過具體的技術手段實現技術效果。
算法作為現代科技的驅動力,其專利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面對專利法的客體挑戰,代理人可以靈活運用撰寫策略,將算法的創新點轉化為可保護的實體特征。通過合適的撰寫策略,算法特征不僅能符合專利法相關規定,更能通過為新的算法技術提供法律保護,激勵企業和個人投入資源進行研發,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,構建良好的技術創新生態。